《澳人澳事》系列紀錄短片由澳門組織MPEA委約資助拍攝,3部短片的主題均圍繞澳門的老事物,包括近百年的美昌隆士多、古樸的永樂戲院及營地街市的老檔攤。短片紀錄人情之餘更呈現澳門人積極面對逆境的態度,充分展現客戶理念中的正面人生價值觀。
本製作更與澳門新晉攝影師Felix Januario合作,以黑白光影捕捉人生中的一瞬。
永保傢俬
人稱「大師」的何師父從事木工逾半世紀,當年只有13歲的他因家境困難,毅然拜師投身木工行業至今。雖然「大師」已在1988年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工場與事業,但木工傢俬在本澳現今已是夕陽工業,加上年事已高,此事業似乎已經再沒有前途。幸好在機緣巧合下,師父的兒子為工場帶來了新沖擊,現時父子二人一起開辦一些木工課,希望將師父的技藝向年青一代傳授,祈望學員的創意能引起另一番天地,令木工傢俬行業得以傳承。
黃林記
走過司打口內的小路,赫然發現一家名叫黃林記(鄧成)鞋業的老店。30年前的鞋盒包裝、過百年的衣車,整間店似乎凝結了昔日的澳門時光。老夫妻店主從事鞋履業逾半世紀,緃使其產品已風光不再,但夫妻檔依然敬業樂業,互相合作製成每種尺碼的皮鞋。鞋架上所陳列的並不是甚麼時髦款式,但工匠的手藝卻在歷史交錯下散發出經典的韻味。
祐邦大廈16A
曾經在三角花園一帶,熙來攘往的道路間注紥著廿多位理髮師傅,聯同其他小販檔,這處成為北區內一個熱鬧的小市集。時移世易,姚師傅成為今天僅剩下來的理髮檔主之一,三十多年來他憑著家傳手藝養妻活兒,以一雙巧手在陋巷中建立起小王國。老舊的理髮椅加上封塵的檔口,正好無聲地訴說著這街頭王國的興衰…..
美昌隆士多
「哪有經營百年的生意?」美昌隆士多檔主芬姐如是說。年屆九十的美昌隆相信是本澳最老的士多,分別由三代經營,從一開始販賣瓜菜糧食轉到近代售賣飲料零食。多年來,士多經歷許多挑戰,亦因此需在營運上作多番變化,然而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情味。芬姐與貓咪MayMay是街坊的老朋友,雖然不及超市方便,但有些街坊大概更喜歡士多的情懷。芬姐雖然年事已高,但她希望可以盡力在這裏經營下去,在退休前與MayMay默默守候美昌隆的最後時光。
營地街市
澳門營地街市有著六十六年歷史,是澳門早期的主要街市。陳老檔主在街市經營賣魚檔數十寒暑,陪伴著營地街市的成長,經歷了街市多次改建。多年時光的默默流逝,現今陳老檔主已經退休,幫助他的乾兒子也在老檔主的幫忙下已自立門戶,然而,營地街市仍然是陳老檔主心目中無比重要的一處地方。老檔主的回憶描繪了營地街市的歷史與澳門人的人情味。在當年的街市中,老檔主靠着賣魚支持整個家庭的生活,與身邊人的共同為事業努力的記憶畫面,都映出了澳門每一個行業有著自身的價值,也道出了老檔主的人生觀念: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,如何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才是人生最有意義的、最值得經營的檔位。
永樂戲院
隨著六十年來電影業高低起跌,澳門曾經有廿間戲院之多,至今大量戲院已經結業,而座落新橋區的永樂成為了營運中的最古老戲院。永樂戲院的出身充滿政治色彩,初時主要是放映愛國電影,後來開始引入國外電影,於八九十年代達到業務高峰。雖然戲院外表懷舊復古,但其實內裡一直力求革新,除了積極更新影音設施外,永樂到近代開始大力支持舞台演出,以至近年成為本土電影的重要放映平台。此外,永樂員工上下一心,服務多年依然默默耕耘,銀幕背後其實就像一個大家庭,兄弟姊妹一起共同建構社區文化平台。